国内外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

1、国外烟气脱硫技术进展
20世纪30年代,世界上就已出现商业化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案例,英国的巴特富安电厂采用石灰浆液进行脱硫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,美、日、德等国家开始相关领域的广泛研究。国外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:
1)20世纪70年代,国外主要是以钙基、钠基、镁基等脱硫剂为主的湿法脱硫技术,通常在逆流喷射塔中进行,采用填料、玻璃球等内部构件增加脱硫率,但效率偏低且系统结垢严重,对钙基脱硫工艺的副产物均废弃处理;
2)20世纪80年代早期,干喷射塔及淋盘塔的出现减轻了系统结垢问题,脱硫效率及运行稳定性大大提高,使得副产物石膏在德国和日本得到有效利用;20世纪80年代末期,随着循环流化床法(CFB-FGD)、炉内喷钙-尾部增湿活化法(LIFAC)等半干法技术的发展,使得烟气脱硫技术进入第三代改革,影响系统结垢的问题基本解决,自此烟气脱硫技术及装置在各国得到大力发展和推广。
目前,世界各国现有的烟气脱硫技术中,湿法平均占比约85%,其中以湿法为主的美、日、德3国分别占比约 92%、98%和 90%。

2、中国烟气脱硫技术进展
中国对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,主要是针对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高浓度SO2(>3%,体积分数)烟气,而对于电厂、钢铁等行业低浓度SO2的脱除尚未有工业应用案例。20世纪70年代起,中国开始加大对电力行业脱硫技术的研究,但多未能实现工业化应用。自此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及技术,1978年南化公司从日本引进氨-硫铵法脱硫装置;1992年重庆九龙电力公司引进日本三菱重工的石灰石-石膏法技术,并在华能珞璜电厂安装设备运行;随后中国又相继引进了日本的旋转喷雾法及电子束法、芬兰奥斯龙的循环流化床法、挪威ABB公司的海水脱硫法等。这些技术的引进为中国脱硫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在引进国外核心技术的同时,中国相关高校、研究单位、环保公司也在相关技术国产化的研发方面不断探索,取得了典型成果:西南电力设计院等开发了喷雾干燥法,并于四川白马电厂完成中试,脱硫率为80%,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3 300 t;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等开发了电子束法并完成10 000 Nm3/h试验装置;清华大学、东南大学热能工程研究分别完成了循环流化床法小试、中试等。截至2014年底,中国已投运的燃煤机组中石灰石-石膏法占比约92%,海水法、氨法、循环流化床法及其他脱硫方法分别占比约3%、2%、2%和 1%。